2021年6月10日下午,我院毓秀教研講壇第七期邀請了廊坊博物館館長呂冬梅進入課堂,開啟學院“燕趙文化行之廊坊的足迹”,為本科生和研究生奉獻了一堂精彩的博物館公開課。
廊坊博物館館藏文物近四萬件,包括銅器、鐵器、陶瓷器、金銀器、玉石器等10餘個類别,其中國家珍貴文物77件。該館多年來與我們建立了長期而穩定的合作關系,是文物與博物館專業的教學實習基地。
呂館長“廊坊的足迹”采用編年體模式,以中原朝代更疊為主線,将廊坊從新石器時代到明清時期的曆史劃分為文明曙光、方國遺風、燕南沃土、幽野風韻、邊關煙雲、京畿輔地六個闆塊,精心介紹了每個曆史時期的文化遺址以及出土的曆史遺物。概括了廊坊文物的三個特點:曆史延續性;文化内涵豐富;文物種類豐富。這些都驗證着廊坊悠久的曆史,也承載了廊坊源遠流長的文化。讓更多人了解廊坊、熟悉廊坊、熱愛廊坊。
在師生互動環節,呂館長為同學們解答了他們一直困惑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保存和展示的問題及博物館展陳設計形式。她用自己多年從事博物館工作的經驗語重心長地告誡同學們從事博物館研究不要隻流于形式,而要真正重視文物,重視内涵。隻有尊重曆史、尊重文物,才能做好博物館工作……在整個授課過程中,呂冬梅館長始終從博物館從業者的角度為同學們講述着自己對曆史文物、對曆史文物傳承方法的理解與研究。
最後,洪猛老師進行了總結,談到自己對本次公開課印象很深的三點:首先,這堂課讓我們體會到了廊坊文化的特色,展現了古代文化的底蘊,加深了我們對廊坊的認識;其次,呂館長注重講述文物背後的故事,符合了“讓文物活起來“的曆史潮流;最後,也是印象最深的就是呂館長從一個博物館管理者、從業者的角度講述了對博物館文物的理解,啟發同學們在博物館研究中的思考。
總之,本次活動意義重大,是我院史學拔尖人才培養模式探索中的重要一環——實現課堂與教學實習實踐基地的對接。且“燕趙文化行”也與我院正在建設的“重回故鄉”系列的教學實踐案例——石頭村項目有共通之處。通過這些活動的開展,不但能有利地激發同學們熱愛河北,了解、探索家鄉曆史的熱情,也能激發同學們行走燕趙,調研河北,為家鄉發展助力的信心和責任感。
該活動由曆史學專業系主任顧乃武老師主持,衣長春副院長和50餘名本科生、研究生參加了此次公開課活動。
主講人簡介:呂冬梅,1968年3月生于天津薊縣,廊坊博物館館長,文博研究館員。長期從事文博工作,中國博物館協會理事,河北省博物館學會社教專委員會主任委員 ,主編《廊坊博物館》、《廊坊的足迹》等 , 2010年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三層次人選,2018年被廊坊市委表彰優秀共産黨員。主持工作期間,2015年廊坊博物館被評為河北省先進集體。原創展覽“城事記憶•回味廊坊”入選國家文物局2019年度“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推介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