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持續推進學院一流本科建設發展進程,2021年1月18日,我院“毓秀教研講壇”第五期推出《重回故鄉——于家石頭村調研項目解讀會》,張殿清教授為同學和老師們全面解讀了調研項目的緣起、意義、調查方法。衣長春副院長主持了此次線上會議,140多名同學和20餘位導師參與了此次活動,會議氣氛融洽,互動積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于家石頭村調研選題)
會上,衣長春副院長回顧了學院2020年以來史學拔尖人才培養、調研的收獲,簡單介紹了此次調研項目發起的緣由、内容和目的,重點強調了2021年一流本科專業建設的創新主題。
張殿清教授從項目的緣起、曆史調查的重要性、本科實踐教學成績評定、緣何選擇“石頭村”、“石頭村”主要選題及研究方向五個方面詳細解讀了“于家石頭村調研項目”的同時,為保證調研項目的效果也同時公布了導師組拟定的八大調研選題,并為同學們指定了寒假閱讀書目。
他首先強調了曆史調查對曆史學習的重要性。他認為我院現在曆史學習的途徑還是比較傳統的。主要是課上聽老師講;課下閱讀其他學者加工後文獻、學術著作,而直接獲得的信息比較少,因此實地調研、考察顯得突出而緊迫。像許多大家先賢一樣,走出書齋,走進田野,近距離地感受曆史遺物,不但能夠讓同學們直觀地感知曆史、理解曆史,也能置身于曆史人物和曆史事件發生的自然和人文場景中。在曆史遺迹、故事傳說中搜尋、探索,用抽絲剝繭的耐心發現每一塊碑刻、每一座建築、每一塊磚瓦留給我們的曆史信息,尋根溯源,返璞歸真,完成采訪和實地調查,搜集整理地方文獻、民間文書和口述資料等,完成曆史遺留信息與文獻信息相互印證。随着近年來曆史學與人類學等學科的融合,走出書齋、走出校園,重回田野又重新被史學界重視。這也是我院史學拔尖人才培養中順勢而為的重要方法和舉措。所以說,曆史調查對于曆史學習意義重大。

(師生認真籌備的線下會場)
接下來,他就導師組拟定的《宗族與村落》、《戲台與廟宇:村民娛樂與信仰的空間》、《太行山村落的共性與特殊性》、《古村落開發的困境與出路》等八個選題方向進行了詳細解讀,并列出了寒假閱讀書目。
衣長春副院長對張殿清教授的宣講做了總結與補充,他重點剖析和分享了對此次調研主題“重回故鄉”的理解。首先,故鄉是社會學、人類學上所講的田野,不僅要有書本上的理論知識,還要回歸田野、進行實踐;其次,故鄉是文化傳統、文化符号。傳統文化紮根鄉土,藏于山水間。除了現在耳熟能詳的國家級的文化遺産,還有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産在故鄉等待探索、發掘;第三,故鄉代表了溫情與記憶。回到故鄉,就要重拾記憶,這也為同學們指出了學習的目标、路徑與态度。大家都是從故鄉走來,帶着曆史學的使命重回故鄉,發現更多的知識,尋找更多的記憶。也就是說“科研創新、實踐、讀書”相結合,最終使同學們成長為高素質、複合型拔尖創新人才。
最後,肖紅松院長做了總結發言,他指出“立德樹人”是一個永恒的主題,同學們要把田野調查和“立德樹人”緊密結合起來,要懂得書齋之外更有山水。整理地方文獻、梳理地方文脈、完成研究報告,為我省曆史文化的發掘與傳承工作做出貢獻。同學們要切實擔負起曆史研究服務地方社會的重任,曆史研究要多考慮如何為地方經濟社會建設服務,深挖曆史遺産的時代意義和經濟效益,助力我省經濟發展,促進京津冀協同發展。肖院長強調,同學們在寒假期間要通過走訪調查,探尋故鄉的特有文化現象、重要文化遺産和鄉村傳統習俗,以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形式完成8000字的調查報告,為即将開展的“石頭村調研”項目預預熱、練練手。學院會為此次調研項目提供足夠的支持,希望同學們腳踏實地、奮發有為、刻苦調研,以優異的調研成績支持學院的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
本次解讀會的順利召開,預示着我院曆史學拔尖人才培養計劃已經站到了一個新起點。通過這次解讀會或說動員會、隊員招募會,極大調動了導師和同學們對調研項目的關注度,引發了同學們對調研活動的極大興趣,133位同學,22位導師參與了此次活動。會上同學們與導師積極互動,提出問題;會後同學們就關注度高的問題與導師積極聯絡,建立了雙選關系。這次活動不僅推動學院“于家石頭村”調研創新項目、創新實踐落到實處,也為調研的順利進行和同學們今後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最終助力我院國家級一流本科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